
上世纪“现代主义”浪潮吞噬“有机建筑”之后,城市化进程迅猛推进,那些沿着河流亦或是地形随机生长的村庄不断被边界清晰、用地划分明确的规划社区所取代。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于将建筑从周围环境中割裂开来(即使我们总是竭力从周边环境中找到那些能够指引设计的“点”)。
奇石博物馆项目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天河潭景区主入口南侧,占地面积约50亩。

在对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后,我们试图营造一座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的、不再与周围环境相割裂的、非独立的建筑物。它就像泥土一样,根植于此、融于大地、没有边界。




空间
通过小体量的建筑组合(应业主对功能要求)和随地形延绵起伏的整体建筑形态,与外部环境在空间上相互交融。
同时在内部空间流线上与其相随,形成内外一致、功能与形态互从的和谐状态。

形态
现场踏勘中,我们发现了业主收集的奇石之一,其形态极像“石”字甲骨文,故在博物馆主展馆建筑形态上取意于“石”的文字形象,与博物馆主题相符合。
同时周边的副展馆和后勤用房建筑形态与之协调,整个博物馆就像是散落在地上的小石子,建筑中大而直观的通常属性即被削弱,他们如同本就属于这边土地,只是泥土散开后显露出来一般。

材质
在材质上,我们思考着是否可能在技术合理的前提下把建筑与周围的事物统一起来。
屋面覆土草坪,室内设置采光中庭并植入绿植,使建筑融于周边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外立面材质上统一采用清水混凝土,形成“石”的质感。
同时,四处柔和的弧面相遇后相交出锋利的锐角,形成干脆爽快的线条。展现其刚柔并存,怡人却不失庄重,平缓却不失体量之感。

我们愿此建筑是一座根植与此的建筑。